微博 微信 爱安吉APP
您当前的位置: 安吉新闻网>>新闻专题汇总>>种文化百村行>>文化能人
杭垓七管:小小唢呐翠谷传音
2007年08月31日09:49 | 来源: | 作者: 记者 金 戈 见习记者 金欠 通讯员 张春亮 | 编辑: 肖飞

75岁的汪德国老人陶醉在唢呐声中.。

 

        乡村名片

  乡村名称:杭垓镇七管村

  乡村特色:民间唢呐

  乡村风情:七管村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民间音乐气息,该村农民自发筹建民间传统乐队,这支以唢呐为主的颇有特色的民乐队,成了村里的文化主力军,也成为了杭垓镇的一张特色文化牌。


  刚到七管村,老远就听到阵阵欢快的唢呐声,走近时才发现,几位村民正专注地吹奏着唢呐,丝毫未察觉记者的到来。一曲过后,大家围坐下来谈起了唢呐的事,“这支唢呐队已经是七管村第四代手口相传的民间乐队了,这几位可都是乐队的老前辈了!” 杭垓镇文化站站长张春亮介绍说。

  汪德国老汉今年75岁,是年纪最大的队员,老汪一吹起唢呐就陶醉得很。“村里很多人都爱好民间文艺,现在唢呐好手就有十来位,我们这些年纪大的都还舍不得放下唢呐呢。”汪老汉兴奋地说。今年61岁的叶忠学也是这支民间唢呐队的老队员了,老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们的上辈都从陕西、河南等地迁移过来的,吹唢呐可以算是‘传家活’了。”

  据了解,队员们的唢呐技艺大多是由父辈手把手传授的,通常要经过多年的磨练才能“出师”,在正式参加演出前还要跟随乐队出去,在现场进行学习和感受。有些技艺高的老人也成了队员们的师傅,据介绍,村里有位已过世的老人名叫“蒋唢呐”,村里现有的会吹唢呐的人都得到过他的指点,“蒋唢呐”的徒弟还遍及广德等地。

  随着岁月的变迁,唢呐队的队员也已换了好几批,手艺的传承问题成了老队员心中的牵挂。老队员回忆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七管村的唢呐队真是又风光又红火,一年到头都奔波在外,走遍了附近的村庄,甚至还演出到了安徽广德、湖州市区、杭州等地,收入也很不错。但近年来,唢呐队逐渐被冷落了,请他们去演出的人也少了,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这门技艺。叶老汉的儿子是从20岁开始才学唢呐的,是他家的第五代传人,“可现在他也以吹铜管乐为主,比较起来,铜管乐的演出收入要高一些,”叶老汉有些遗憾地说。

  不过,让老人们欣慰的是,七管村在浓厚的唢呐民间艺术氛围的感染下,出炉了一个“农民文化艺术团”。七管村的村民可谓多才多艺,除了会吹唢呐,还有人会拉二胡、吹笛子、敲锣打鼓等,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凑在一起,跑旱船、舞龙灯,十分热闹。2005年7月大家商议筹建一个“民乐队”,乐队的成立得到了杭垓镇政府的大力扶持,还得到了当地企业的赞助,配备了唢呐、笛子等乐器,并正式更名为杭垓梅海农民文化艺术团,成为了杭垓镇的特色文化品牌。艺术团40多位土生土长的村民经过县文化馆专业人士的悉心指导,乐理知识逐步提高,在老师们帮助下,一套极具竹乡特色的《翠谷传音》新乐谱已开发出来,平时握惯了锄头的他们也能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章了。

  据了解,队员们通过古法记谱,目前已掌握了一百多首曲子,其中有三十多首是常吹的。 近些年来,省、市、县的文化人士多次到七管村进行采风,提出了许多保护这种民间音乐的好建议,这多少让七管村的“艺人”们心里踏实了很多。“我们相信,七管村民乐的明天会更好,这些古朴的声音将代代永流传。”临走时,老人们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

  后记:对传统民乐的喜好,对多彩文化生活的向往,七管村的村民凝聚在了一起。伴随着美妙的民间音乐,村民们的精神风貌日新月异,新农村文化建设红红火火。

  链接失效

糟糕!链接失效了。

建议您:

  • 稍后刷新本页
  • 等待片刻,本页自动带您前往首页
  •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新闻集团主办,安吉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05010853号
    本网电话/0572-5687133 | 智慧安吉APP热线/0572-5680008 |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祥和路178号9楼
    中国安吉网政务新闻视窗APP)法律顾问: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