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信 爱安吉APP
您当前的位置: 安吉新闻网>>新闻专题汇总>>种文化百村行>>亮点关注
乡村文化更需要年轻人的关注
2007年08月08日09:20 |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 作者: | 编辑: 樊慧

  在5天时间里,浙工大经贸管理学院的“希望之光”团队,在衢州社阳乡大公村发现,乡村文化令外来人叹为观止,却正在失去本村年轻人的关注。

  “在感叹文化经典多彩的同时,害怕和不安也深深地困扰了我们,特别是在大公村的调研。”“希望之光”队员说,他们来到衢州龙游两个参赛村——大公村和下童村,发现“滚花龙”、“脱节龙”、“断头龙”、“硬头狮子”、“清明花灯”,还有湖镇独有的“下童村小脚灯”等,坐唱班里,二胡、笛子、月琴、金拨、先锋……十八般兵器一应俱全,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乡土艺术家都是“多面手”,随手拿起个乐器,曲子就应声而来。而在浙江文艺之乡——龙游湖镇,76个行政村中,竟有64支民间文艺队伍,参加演出的农民达2218人。

  然而“希望之光”团队在他们的实践博客中点出了一些担忧——

  我们看到农村文化的前景堪忧,在年轻人中缺少热爱,更别说有人愿意学习继承了。

  比如说“下童村小脚灯”坐唱班的“首吹”今年刚过世,村里却无人能顶上,结果每次出去演出都只能由湖镇文化站吕站长临时顶上,但村里也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

  另外,村民的文化传承意识也不高,他们不能深刻体会到这些表演对于他们自身的重大意义。他们只是因为觉得有意思或者村里需要而表演,几乎可以说是纯粹为了表演而表演。

  面对文化断层问题,他们也相当坦然。我们在社阳乡大公村采访制灯高手叶爷爷时,他就认为“我只是闲来有空才制灯,年轻人不爱这个,不愿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年轻人学习工艺文化的意识不够强烈。平日,大公村里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有志向、勤劳一点的年轻人都出村学习、创业或打工去了,村里“清明灯”一年不如一年。其次,有手艺的老年人传承工艺文化的意识薄弱。在村书记的引导下,我们采访了仅存的几位制灯高手。当问到他们有没有将手艺教给别人时,他们的回答相当一致:有人来问的时候教教,没有特意去教别人。进一步问他们是否想过文化会没落,竟然得到的回答都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老人有一手绝活,可却没想过怎么传下去,慢慢的,就像很多已经失传的工艺一样,“清明灯”恐怕也难逃此劫吧!最后,政府也无具体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

  惟独村长村支书、文化站站长具有这种忧患意识,坚持带着文艺表演队到全国各处跑。

  村民要把农村文化“种”向世界

  临安朱村是最早倡议并参与“种文化”百村赛的村子之一。出发前,8名大学生组成的林学院“种文化”实践团就已经得知:朱村青少年特别喜欢运动,小孩都是打乒乓球的高手。大学生们带着宣传奥运会知识的资料、印有福娃标志的宣传衫等来到朱村,计划帮助朱村农民种“奥运文化”。

  一走进朱村,大学生就发现朱村开展了近半年的种文化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老年文化、“土特产”文化、节约文化都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

  “大姐姐,奥运会我们能不能去看呀?我们村里的孩子乒乓球都打得不错的。”穿上大学生赠送的奥运文化衫、戴上奥运纪念章后,小孩子们都很兴奋。

  听说大学生是来调研“种文化”活动的,村民都围了过来介绍说:大家平时主要是下地干活和跑运输,生活慢慢开始富裕,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新要求,自发在业余时间组织舞龙、舞狮以及其他艺术团队;随后,经过村里统一组织,不仅成立了许多由年轻人组成的文艺团体,还为老年人建了活动场所。

  “我们原本是来村里种世界文化——宣传奥运知识,没想到这里的农民要将自己的文化种向全世界。农民的创意令我们吃惊,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来这里学习农村文化,继承这些文化。”实践团成员程凡移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链接失效

糟糕!链接失效了。

建议您:

  • 稍后刷新本页
  • 等待片刻,本页自动带您前往首页
  •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新闻集团主办,安吉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05010853号
    本网电话/0572-5687133 | 智慧安吉APP热线/0572-5680008 |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祥和路178号9楼
    中国安吉网政务新闻视窗APP)法律顾问: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