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从电视上看到两则同样性质的新闻,一则是我县孝丰某饮食店在招待顾客时,意外发现所购买的啤酒只有总量的1/3,经与厂家了解后弄清真相,原来是工人一时疏忽大意忘记灌上足量的啤酒;还有一则是市民董先生购买的电瓶车充电时一夜之间化为灰烬,烧得面目全非,经检查初步判定原因是电瓶车质量不够好,修理人员线路没接好,造成短路而自燃。看了这两则报道,笔者不由地嗟叹:商家还是要以诚信为本,真正学会多做“加减法”,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私利而陷自己于不义。
笔者认为,所谓学会多做“加减法”,就是要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多“加”,以质取胜,以优吸引消费者;就是在产品宣传、产品营销中多“减”,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除去虚假夸大的成分。一加一减的辨证之间,会给商家带来丰厚的回报。我想高明的商家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假冒伪劣商品可能一时因营销者的巧言令色而被卖出去,并赚得不菲的收入,但是当受骗消费者找上门来,捅到消协和媒体那里讨说法时,我想那种社会负面消极影响给商家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不仅臭名昭著,而且多次曝光后可能会门可罗雀,这与当初欺骗消费者赚来的所得相比,孰轻孰重,商家应该会自己掂量掂量。
相反,一些高明的商家跳出了精明可能带来的陷阱,不仅产品打得响、叫得硬,而且推出多种售后优惠服务措施,经媒体报道后立刻会使消费者产生好感,并有消费的冲动和欲望。结果门庭若市,产品一路走俏。尽管此前商家付出很多努力,做过一些牺牲,失去一些东西,但这样做带来的后续的积极效应不可小觑。这就是高明的商家可资学习效仿的经营之道。
但愿商家们能真正悟出其中之法,猛然警醒起来,多做“加法”,也多做“减法”,让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始终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