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供求关系而售价大跌,因雨水不济而亩产下滑,时下正是板栗产销的旺季,素有“板栗之乡”美誉的缫舍栗农的现金收入大大缩水,担心销售难之余广大的栗农一片困惑——
缫舍,是我县著名的“板栗之乡”,不仅有4500亩板栗基地,90%的农户生产板栗,更是浙皖边境板栗交易的中心。 9月13日上午7点的缫舍村不足300米的乡村集市上有近20家的板栗购销户一字排开一片繁忙。 “多少钱一公斤?” “最高价4.8元。” “咋就这么便宜,比去年跌了2元/公斤啊。” “这价格还是三天来涨的,8月24日开称时的早板栗才3元/公斤呢……” 笔者凑上前去与当地贩销户汪文达聊了起来,一筐筐上好的油光栗、长刺栗被包扎启动销往杭州、上海、苏州等地,可怀揣着钞票的栗农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板栗养花期缺水减产达30%,而偏偏是价格低走,栗农们从商贩的口中得知是板栗丰收惹的祸。 “板栗大餐”吃到头了 就我国而言板栗生产久负盛名,“九五”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人们从产值低、致富慢的粮食生产转向果树种植,又从水果转向干果的种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板栗种植已达2700万亩,产量超过70万吨。而在我县,特别是缫舍村及周边,种植面积超过了4500亩,2003年板栗收入占农民农业收入的86%,板栗收入的高低成了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与该村老支书,板栗种植的发起者宣加强的谈话中,老宣感叹地说,如果缫舍板栗仍然是采用传统、单一思维经营,那么大伙的“板栗大餐”可谓是吃到头了。 组织、观念的落后是缫舍板栗经济的一大顽症。 缫舍板栗从1987年开始发展以来,以其光亮、果硕、味美等特点远近闻名,全村230余户农户中拥有板栗的达221户,无论是枝条嫁接,施肥管理,灯光杀虫等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而就是这么一个生产技术如此成熟的板栗专业村,目前较为公认专业化管理的协会组织在该村却是一纸空文,一哄而上,压价竞争,抗风力弱等弊端成了当前该板栗集散地的突出特点。老支书宣加强关注当地板栗市场经营时一针见血地说缫舍板栗的超低价运行(低于安徽市场价格)是经营户人为因素造成的,建立健全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组织成为了当务之急。与缫舍村情况恰恰相反的是该镇的桐坑村,在该村采访时村主任徐和义告诉笔者,往年桐坑村几千亩板栗的销售基本上是依附于缫舍市场,然而今年却出现了板栗倒流现象,到目前为止全村板栗购销畅通的同时,缫舍板栗也大量流入,究其原因是该村通过黄昌明、项木根等经营大户投资18万元建起了100吨的板栗中转冷库后,解决了板栗长途运输的发热变质的难题,板栗旺销的山东省的客户是常驻要货,徐和义表示,以今年的形势估计3年就可收回18万元的投资,根据该村的板栗形势,村里已打算在交通便利的位置建立更大规模的冷贮设备。同是板栗两样景,缫舍栗农在全国板栗丰收的形势下力不从心,举步为艰,组织的可有可无让他们在价格,运输等方面竞争中败下阵来。 曾几何时,缫舍栗农躺在笑裂了嘴的板栗壳里吮吸着阳光和雨露,注册了的“龙须山”商标的缫舍板栗冠上了省无公害农产品、省农博会农产品银奖等头衔,用从枝头抱回了“金娃娃”这句话来比喻栗农的快速富裕一点都不夸张,以该村带头垦荒摘栗的孟家长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14元/公斤的价格让他挖到板栗种植的“第一桶金”。紧接着板栗价格逐年正常滑落,蜂拥栽种的栗农在比较效益中仍然得到满足,“家有板栗3亩,吃穿不用再愁”成了农民普通的心里写照。当全县农村异地致富工程,发展高效农业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时,在我们的板栗之乡却是异常的平静,据该村有关人员介绍,今年夏天有关部门想在该村搞一个羊毛衫技能培训,结果千多号人的村里只有2位报名者。 “板栗贱卖是件好事,缫舍村民需要从这痛苦的事实中清醒了……”村主任孟尽良说。 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农业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我县“生态县”建设的一大亮点,在该村的生态村建设规划中笔者曾看到如此的描述:远山近山花果山,高山低山森林山。作为赋石水库库尾的板栗林,由于其生长的特点而造成的大量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地路人皆知的一大公害,如何利用栗贱伤农的劣势做好新的产业增长点保护水土流失必须成为缫舍生态村建设乃至我县的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板栗经济的平稳化过渡不是件大惊小怪的事,它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从这被动的局面中寻找主动,在采访中,笔者欣喜地发现板栗林的复绿工程成为该村的重点来抓,香榧、杨梅等新产业正逐步形成,栗农们开始对产业化经营产生浓厚的兴趣…… “缫舍村的发展,必须打破现有的经营模式,以林入股,板栗产销向大户集中,将大部分的栗农从板栗中‘赶’出来……”